近年來 EDM 浪潮席捲全世界,許多流行歌手紛紛嘗試在自己的專輯中加入電子元素,然而可能因為經驗不足、脈絡不清或種種原因導致成果差強人意,造成許多電子音樂愛好者的批評。他們紛紛覺得這才不是電子音樂,不要以爲加了點合成器音色就可以怎樣怎樣。大家都罵的很兇,但其實別忘了,流行音樂可說是讓今天 EDM 榮景得以存在的重要推手,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樣的脈絡。
在開始前我們先來定義一下何謂電子音樂及流行音樂,前者廣義上來講只要使用了合成器或是取樣機排列組合後所產生的即是,包含了實驗電子、Chillout、部分搖滾樂等包含前述元素者。而電子舞曲則比較嚴謹,除了使用這兩個東西外,還需要採用 Loop 不斷重複循環的模式,以及清楚而強烈的律動感。
常見EDM舞曲的律動循環
流行音樂的定義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很流行且廣為流傳的曲風即是。因著年代、地區的不同可以非常多變,例如台灣的流行音樂可能是抒情慢歌,70年代美國的流行音樂可能是 Disco 舞曲。
廣為擴散的都可稱為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與電子的結合可以追溯到50年代,電子合成器剛發明的時候。然而那時的合成器跟初代電腦一般笨種且昂貴所以並不普及,也不常拿來做音樂。直到60年代較輕便的電子合成器例如 Moog 的發明,才慢慢的有越來越多樂手嘗試在音樂中加入電子元素。他們可以說是第一代電子與流行音樂結合的開源者。
Mini Moog 合成器
70年代因為電影以及一首榮登全英、全美排行榜的歌曲,而讓合成器音色擠身流行音樂的圈子。那首歌是由爵士音樂家 Stan Free 的化名 Hot Butter 利用剛剛提到的 Moog Synthesizer Cover 1969 年 Gershon Kingsley 的《Popcorn》,當時在英美排行榜都擠進前十。
同一個時代,許多搖滾樂團也紛紛嘗試合成電子。其中的重要推手非 Pink Floyd 莫屬,他們在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巡迴上就有使用 Mini Moog 合成器,而專輯錄製時則是使用 EMS 出品的 VCS3 還有 AKS。到了《Wish You Were Here》專輯 Moog 合成器則被大量的使用。憑藉著他們的知名度還有其他許多音樂人的嘗試,加上 70 年代 Disco 舞曲的熱潮,至此電子音樂與流行音樂的融合已經不可避免且勢不可擋。
EMS VCS3
80年代出頭在歐洲也有許多樂團例如 Soft Cell, Depeche Mode, Kraftwerk 的電子作品都在排行榜上有不錯的成績,而這時電子元素也開始與各式題材例如愛情、科幻等融合變成流行音樂。
之後十幾年,大家不斷的嘗試,而電子元素也已經自然的融合到專輯製作中,許多時候我們甚至會忽略他其實是電子音樂或 Syhthpop。到了 2000 年,《The Killers》樂團再次激起了高潮,藉此流行電音已經準備醞釀達到全新的高潮。 2008年 Lady Gaga 靠著網路的催化、前衛復古的裝扮以及朗朗上口的電子舞曲,搭配眾多 DJ 混音版本,讓電子流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主流高峰。
台灣的專輯製作其實一直以來也不乏電子元素,04年羅志祥專輯《達人秀》的機器娃娃以及潘瑋柏的《快樂崇拜》就是很好的例子。然而與歐美不太一樣,歐美主流的電子流行在 Lead 主旋律上有很清楚的電子旋律,整體歌詞較為單一甚至是單字的重複,憑藉著這樣的模式可以打破語言的藩籬更快速的散步到國際市場。
台灣近來例如蔡依林、陳星翰、周湯豪、畢書盡等都慢慢朝向上述歐美的流行電子模式靠攏,亦即增加電子旋律並簡化歌詞。到底這會不會帶起台灣新一股華語流行趨勢呢?就讓我們靜靜的觀察並支持他們吧!